人人超碰国产精品97互動交流_视频日韩中文字慕一区_免费高清的手机在线影视平台_一区二区欧美午夜福利免费_久操视频在线免费观看日本_国产色系视频在线观看免费_日本熟女中文字幕dvd_亚洲拍自香蕉精品区别图片_亚洲丰满不卡无码视频_在线电影av观看

當代印痕
您的位置: 首頁 > 當代印痕

中國國民黨馬姓高級領導人、辛亥革命英烈簡介

時間:2014-11-08   來源:未知   點擊:0

馬侶(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)
馬侶(?-1911),廣東省番禺縣人,近代民主革命烈士。
早年僑居越南海防,并加入中國同盟會。1907年(光緒三十三年)參加廣西鎮(zhèn)南關(今友誼關)起義,次年又參加欽廉上思起義,奮勇殺敵。1911年(宣統(tǒng)三年)4月27日參加廣州起義(黃花崗之役)時,隨黃興攻入兩廣督署。沖出后,轉攻督練公所,在小石街奮勇戰(zhàn)死。葬于廣州黃花崗,為七十二烈士之一。
  馬驤(中國國民黨元老,革命烈士)
  馬驤(1876.8.16-1922.8.28),字幼伯,云南省大理縣下關鎮(zhèn)(今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下關街道)人。清·光緒年間廩生。1907年加入中國同盟會(中國國民黨前身),是云南省最早的同盟會會員之一,與楊振鴻、黃毓英合稱為“云南革命三杰”。國民政府護國軍軍法處處長,云南民軍總司令。
  1907年任下關兩級小學校長,由楊振鴻、王九齡介紹在昆明入同盟會。是年下半年,在下關成立同盟會小組。1908年因參加黃興領導的河口起義失敗被通緝,逃到緬甸仰光參與創(chuàng)辦《光華日報》,繼續(xù)反清。隨后和黃子和、杜韓甫、楊振鴻先后回云南,在昆明、下關、保山等地開展反清活動,并策劃保山起義、昆明起義,均未成功。1911年武昌起義成功,云南騰沖、昆明、大理先后起義光復,被派回滇西做大理和騰越的團結工作。1912年從緬甸赴日本學習法政。1913年回國參加孫中山領導的“二次革命”,并在昆明創(chuàng)辦《滇聲報》反對袁世凱稱帝,宣傳革命思想。1915年冬參加“護國運動”,任護國軍軍法處長,深入敵后增強護國軍力量。護國運動后,孫中山稱其為“愛國棄家,實為民黨中不可多得之名士”。1917年9月任廣州軍政府大元帥府參議官,并被委任為“云南民軍總司令”。1918年任第7軍參謀長,出征四川。1921年2月顧品珍倒唐主持云南工作,委任為參議不就。同年7月中國共產(chǎn)黨在上海成立,支持孫中山“聯(lián)俄、聯(lián)共”的主張。1922年4月唐繼堯重新統(tǒng)治云南,提倡“聯(lián)省自治”,搞獨裁統(tǒng)治。繼續(xù)在國民黨云南省支部工作,受孫中山指示,秘密組織“云南自治討賊軍”,后被叛徒滇軍營長林啟志和團長楊有堂出賣。8月27日以請客吃飯為名與鄢仕周等6人被逮捕。
  1922年8月28日(農(nóng)歷七月初六,被捕的次日)被唐繼堯迫不及待地下令殺害,犧牲時年46歲。著有《致李印泉書》、《大元帥府參議官兼寧遠各屬慰問使馬幼伯謹上書》等。其子馬德榮著有《馬幼伯烈士事略》、《先父馬驤二三事》等。
 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,1987年10月被云南省人民政府追認為革命烈士。
  馬元利(中國國民黨元老,中國國民黨暹羅總支部監(jiān)察委員)
  馬元利(1875-1935.8.22),廣東省潮陽縣峽山都(今汕頭市潮南區(qū))成田鎮(zhèn)田中央村人。出身貧寒,少有大志。1905年12月加入中國同盟會。中國國民黨暹羅曼谷支部干事,中國國民黨暹羅總支部監(jiān)察委員。
  晚清時期,清光緒十六年(1890年)16歲時只身赴暹羅(今泰國)謀生。初時當?shù)昊?,勤謹勞役,得東家信任而職位漸高。稍有積蓄便自創(chuàng)生意。數(shù)年后擴展營業(yè),承辦暹羅各項餉捐,因運營有方,遂成大商家。當時往返于暹羅——汕頭的輪船都為外國人所壟斷,任意抬高票價,國人深受其苦。便積極協(xié)助華僑殷商,組建華暹輪船公司與之抗衡,后被推為公司總理。此后在商場上大顯身手,遂成暹羅華僑巨賈。
  民主革命時期,1905年12月奉孫中山先生之命,協(xié)同蕭佛成在暹羅組建中國同盟會。帶動華僑社會,不再害怕、觀望,相率入會者數(shù)千人。1912年中國同盟會改組為中國國民黨后,歷任中國國民黨暹羅曼谷支部干事、暹羅總支部監(jiān)察委員,廣東省東區(qū)緩靖公署咨議,僑務委員會名譽顧問等職。秉性忠直,急公好義,待人以仁愛為懷,為暹羅僑界所推重。組織華僑聯(lián)合書報社,認股贊助暹羅各埠黨人創(chuàng)辦報紙,宣傳民主革命,資助過往同志的旅差和宣傳活動費用。畢生提倡教育,竭力資助本埠華僑辦學,對國內(nèi)各地學校因經(jīng)費短缺到暹羅募捐者也予以贊助。全力支持修橋、筑路等社會公益事業(yè)。熱心幫助僑胞調(diào)解商務糾紛,為經(jīng)濟拮據(jù)者排憂解難。1921年任兩廣兵災救濟會的暹羅勸捐員,慷慨捐獻巨款,并在暹羅廣為勸捐,拯救因兵燹而流離的同胞。
  大革命時期,1924年1月20日至30日,出席中國國民黨在廣州舉行有共產(chǎn)黨人參加的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。第一次國共合作形成,加速了革命步伐,國民政府成立,誓師北伐,復提倡捐機救國。1926年與陳耀衢被暹羅華僑推為代表,攜帶籌集的巨款回國,購買飛機支持廣州國民政府的國民革命軍北伐。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在上海發(fā)動反革命政變,大搞“清黨”,遂與蕭佛成積極同反動者周旋。華僑界十分敬重其為人表率,先后獲得的獎狀、獎章難以枚舉。
  土地革命戰(zhàn)爭時期,1931年“九·一八”事變,東北淪陷、1932年“一·二八”事變繼起,駐上海的第19路軍遭日本軍襲擊。大為憤慨,日夜操勞,籌集捐款支援抗日軍餉,被東山綏靖公署咨議僑務委員會聘為名譽顧問。由于為國家民族和華僑事業(yè)嘔心瀝血,積勞成疾。
  1935年回家鄉(xiāng)治病,同年8月22日在田中央村逝世,終年60歲。
  馬云卿(辛亥革命將領,民主革命英烈)
  馬云卿(1877-1913),字克印,河南省新野縣城郊鄉(xiāng)上青羊村人。其曾祖父名駒是舉人,祖父一山是拔貢。到云卿時已貧無立錐之地,常以碾房為居室。參加反清組織文學杜。辛亥革命將領,民主革命英烈。
  清·光緒三十年(1904年)秋,因扒富戶紅薯受打罵,羞憤難忍。時兩湖總督張之洞在襄陽招募學兵,前往應募。初在湖北提督第八鎮(zhèn)統(tǒng)制張彪部下當兵。清宣統(tǒng)三年(1911年)10月10日武昌起義,晚7時在進攻總督府戰(zhàn)斗中,左臂負傷。湖北軍政府都督黎元洪慰問負傷將土時向云卿致意:“兄弟受苦了!”他回答:“大丈夫死不懼,何懼區(qū)區(qū)小傷!”黎訝其慷慨。反問黎:“長官和兄弟們可好!戰(zhàn)局在握否?”黎感其不畏戰(zhàn),不患傷,唯慮軍伍,是個人才,即問其志。他又回答:“革命軍人以革命為重,豈由個人所為!”黎元洪極贊云卿英豪,任其為湖北軍政府稽查長,后調(diào)安(陸)襄(陽)鄖(陽)荊(州)招討師季雨霖部任職。不久湖北軍政府委他為軍務部長,令其籌集武裝入豫。受命后樹立河南旅鄂奮勇軍”大旗,招軍2000余人,為統(tǒng)領。1912年元月下旬,由襄陽北上,軍至豫境新甸鋪時,民眾壺漿相迎。新野志士魯禮玉等數(shù)十人攜槍加入奮勇軍。駐新野的清兵南陽鎮(zhèn)第8營統(tǒng)領張家臣和新野知縣汪云蓀倉皇逃走,率奮勇軍直抵新野。2月14日與季雨霖部在新野會師,軍威大振。清南陽鎮(zhèn)總兵謝寶勝派人以辦交涉為名前來刺探軍情,在青羊萬花樓銀匠鋪里訓斥來使:“汝回告謝老道(謝寶勝綽號),叫他速將南陽騰了,若有遲誤,我這開山大炮10臺有余,花跟機關一營,架炮獨山,區(qū)區(qū)南陽,只需3炮,恐雞籠難存!”在奮勇軍的盛威震懾下,南陽知府徐承煜、知縣文策2月18日逃跑。謝寶勝到諸葛廬問卜不利、狼狽潛逃。自殺于方城騾馬店內(nèi),南陽城不戰(zhàn)而克。奮勇軍進南陽后,開倉放糧,招募新兵,擴編3個營。4月10日袁世凱竊國,北洋軍閥統(tǒng)治開始,奮勇軍被改編,為西路巡防,統(tǒng)帶兩個營。調(diào)駐浙川,后移駐新野、鄧縣一帶,繼續(xù)開展除暴、剿匪、禁賭、剪辮、放足等革命活動。鄧縣土豪“黃八女”擁有土地千頃,命他每天給革命軍送小麥一車,后以抗糧不交的罪名,將其子扣壓南陽。京官孫舉人之子,仗勢抗命,拒不剪辯,亦被所殺。為當?shù)胤饨ê兰澦珊?。孫舉人與襄陽豪紳李某相勾結,收買鄧縣刀筆訟師袁嵩寫狀,向袁世凱的大理院誣告云卿,遂被革職。解職后在新野縣城鼓樓門里住閑。因壯志末酬,郁積憤懣,遂攜其祖父遺書兩箱,趕北京謀職。
  1913年秋,袁世凱的黨徒張鎮(zhèn)芳欲將其加害,便羅織罪名,以“誣良為匪,勒索6萬兩(白銀)”為由,在北京將其逮捕下獄。遇害前怒不可遏厲聲斥責:“我北伐將領何罪之有?爾等背叛革命,就開槍向我打來!”坐在大椅上英勇就義,終年36歲。后馬云卿之侍衛(wèi)將其遺體移葬于北京英屬義地。
  馬文車(中國國民黨中央黨政委員會委員兼主任秘書、秘書處處長)
  馬文車(1890-1961)號心竹,浙江省東陽縣(今市)馬宅鎮(zhèn)人。清宣統(tǒng)三年(1911年)畢業(yè)于杭州浙江官立兩級師范學堂。日本法政大學畢業(yè)。中國國民黨中央黨政委員會委員兼主任秘書、秘書處處長。
  民主革命時期,浙江光復后,在省軍政府做文書工作。浙江省臨時議會創(chuàng)辦《新浙江潮報》,應聘任主筆。1913年7月孫中山發(fā)動以倒袁世凱為目標的“二次革命”,辭職赴上海參加,失敗后流亡日本,進法政大學學習。1915年6月從日本回國,先后任黑龍江省巡按使署參議,廣東省立中學校長,廣東省長公署視學。
  大革命時期,1925年2月革命軍第一次東征,任黃埔軍校行營參議,繼任廣州衛(wèi)戍總司令部秘書長。同年8月,第二次任東征指揮部秘書處長兼軍法處處長。東征勝利后由蔣介石薦,12月任潮州海關監(jiān)督兼汕頭交涉員,革除陋規(guī),并毅然收回潮州海關50里內(nèi)被帝國主義者霸持的常關。未幾改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秘書廳廳長。1926年蔣介石制造“中山艦”事件,奉命審訊海軍局長、共產(chǎn)黨員李之龍,設法為其開脫,向蔣介石上呈“李案迭經(jīng)會審,仍無充分罪證,原報告是否屬實,有待調(diào)查,擬先準保釋。”維護了國共聯(lián)合。其后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秘書處處長、第一路軍總指揮部政治部主任。1927年4月,竭力營救被浙江省主席張靜江以共產(chǎn)黨嫌疑逮捕的褚輔成、沈鈞儒。
  土地革命戰(zhàn)爭時期,1928年8月到日本、美國考察。1928年回國,奉命視察西北。1931年出任甘肅省代理主席兼教育廳長,操縱《甘肅民國日報》。1933年在杭州開辦南華農(nóng)場。
  抗日戰(zhàn)爭時期,浙江省主席黃紹竑聘其任省抗日自衛(wèi)委員會委員。1939年應李濟深電邀赴重慶,歷任國民黨中央黨政委員會委員兼主任秘書、秘書處處長、機要組組長。
  解放戰(zhàn)爭時期,1946年沈鈞儒等籌組中國人權保障委員會,受沈鈞儒之托負責起草《中國人權保障委員會章程》,并與宋慶齡、馮玉祥、邵力子一起被推舉為籌備委員。1947年回東陽競選國大代表。1948年3月出席第一屆國民大會,為主席團成員,率先大鬧國民大會,要求徹底實現(xiàn)民主。12月主持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浙江分會。
 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,歷任杭州市救濟分會副主席,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團結委員、民革浙江省委常委、民革杭州市委副主委,當選浙江省人民代表大會代表、浙江省政治協(xié)商會議常務委員等。1957年被錯劃為右派分子,1979年改正。
  1961年在杭州逝世,終年71歲。
  馬傳經(jīng)(福建省尤溪縣縣長)
  馬傳經(jīng)(1872-1933),字敬銘,福建省尤溪縣城關鎮(zhèn)水南村人。清宣統(tǒng)己酉科(1909年)拔貢,能文善詩,尤長書法。1923-1927年協(xié)修《尤溪縣志》。長期在開山書院任教,諄諄善誘,桃李滿門,享有聲望。南京國民政府福建省尤溪縣縣長。
  大革命時期,1926年11月被國民革命軍陸軍第52師師長盧興邦委任馬傳經(jīng)為尤溪縣縣長。為政清廉,生活儉樸。任內(nèi)協(xié)助籌辦尤溪縣公立圖書館,購置古籍、新書萬余冊。并親自撰書門聯(lián):“舊著新編資博覽,奇書異籍廣儲藏”。
  土地革命戰(zhàn)爭時期,1928年春,國民革命軍新編第1軍1師1旅旅長盧興明埋藏在湆頭村的幾甕銀元被人掘去。其家屬認定是鄉(xiāng)人阿芳、阿丕所為,就向駐軍在建甌的盧興明報告。盧興明電令其迅即逮捕槍決。因以案情未明,又無贓證,不能草菅人命,拒未遵辦。盧興明大怒,即回尤溪自行捕殺阿芳、阿丕;并將其捆縛吊打,罰賠銀元2000元。后為盧興明的淫威所懾,只好認賠。但家貧無力償付,后由祖籍閩南同鄉(xiāng)商家捐資湊足賠付。從此退職閑居,清苦自守。
  1933年因病在尤溪縣逝世于家,終年61歲。
  馬鄰翼(北京國民政府教育部代理總長)
  馬鄰翼(1865-1938),回族,字振五,湖南省邵陽縣城關鎮(zhèn)人。出生于一個伊斯蘭教世家(為湖南省邵陽馬氏始祖馬成的后裔),自幼受到傳統(tǒng)文化和宗教文化的熏陶,民族民主意識強烈。1902年中舉人,同年參加邵陽賀金聲組織的“漢佑民滅洋軍”斗爭,立志反帝救國。1904年公費留學日本弘文學院速成師范科,開始接受西方民主思想。1905年學成歸國。北京國民政府教育部次長、代理總長。中國近代著名教育家、社會活動家、伊斯蘭教學者。
  民主革命時期,1905年任湖南省視學兼全省師范傳習所監(jiān)督,創(chuàng)辦妙高峰簡易師范及邵陽駐省中學。1906年冬奉調(diào)清學部任總務司主稿兼?zhèn)壤^幫辦。在邵陽西郊清真寺創(chuàng)辦借進小學,同時創(chuàng)辦清真女學院、穆民工廠、馬氏勵學社、寶慶勵學社。推崇及關心伊斯蘭教,為興辦回民教育及社會福利、慈善事業(yè),自捐田產(chǎn)2/3作為教育辦學基金。還擔任了憲政籌備處籌備委員,參與憲政活動。1908年任補學部普通教育司主事,搜選公牘刊為《學部奏咨輯要》一書,又編制《全國教育統(tǒng)計圖表》,為中國教育有統(tǒng)計之始。在北京與王浩然阿訇等在牛街清真寺創(chuàng)辦清真小學。時與侍郎嚴修、咨議危靜生被教育界號稱“學部三杰”。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后,被委任為教育部首席參事,后歷任甘肅提學使、教育司司長、實業(yè)司司長、甘涼道尹、教育廳廳長等職。創(chuàng)辦師范、法政學校和中小學277所,選送出國留學生100余人,為開發(fā)西北培養(yǎng)了一批人才。1918年調(diào)任安徽省教育廳廳長,因未到職,即調(diào)任直隸省任教育廳廳長兼北京國民政府國務院咨議,負責厘訂學校規(guī)程,設立貧民免費學校100余所,其中回民清真學校100余所,為西北回族教育奠定了基礎。1921年5月調(diào)任教育部次長、教育部代理總長,國民政府行政院顧問,國民政府憲法起草委員會委員等職。
  大革命時期,歷任北京國民政府蒙藏委員會委員,北平蒙藏學校校長、北平中國大學董事長、北平民國大學常務董事、國醫(yī)學院董事長,以及西北公學、成建師范、湖湘學校,南廠恤無告堂華新紡織公司正、副董事長。一度兼任華洋義賑會理事、公民大學校長、華北學院院長等職。
  土地革命戰(zhàn)爭時期,通過數(shù)年奔走呼號,于1930年由國民政府指撥華新紡織公司官股30萬元作為回民教育基金。1932年將邵陽偕進小學改為中學,擴建校舍,添置圖書儀器,回、漢學生兼收。
  抗日戰(zhàn)爭時期,抗日戰(zhàn)爭全面爆發(fā)后,北平、天津等地淪陷。晚年旅居北京,日軍登門敦請就任維持會重要職位,并加以威脅利誘,始終寧死不屈,憂國憂民,閉門謝客,待病不出就醫(yī)。還撰書了一副勵志聯(lián)用以自勉:“茍全性命于亂世,堅持志節(jié)以終身。”一生經(jīng)歷復雜,任職更迭頻繁,始終以教育救國為己任,創(chuàng)辦和參與創(chuàng)辦的師范和中小學數(shù)百所,在北京創(chuàng)辦南廠恤無告堂,救濟貧困孤寡,在西北捐助私立回民學校。在湖南創(chuàng)辦清真女學堂、穆民工廠、偕進學校、邵陽中學、妙高峰師范、寶慶勵學社等等。為近代教育改良和回族教育的革新發(fā)展作出了杰出貢獻。作為一名回族人士,對回民教育尤為關心,是一位有著強烈愛國心的教育家。終因積勞憂憤成疾。
  1938年9月27日因病在北平逝世,終年73歲。著有《新教育學》、《伊斯蘭教概論》、《明窗雜記》、《學部奏咨輯要》、《談史觀感錄》等。
  馬君武(中國國民黨元老)
  馬君武(1881-1940),原名馬道凝,又名馬和,字貴公、厚山,號君武,祖籍湖北省蒲圻縣人,出生于廣西?。ń駢炎遄灾螀^(qū))桂林市恭城縣。早年就學于廣西體用學堂。后分別赴日本、德國留學。1905年8月在日本第1批加入中國同盟會。1915年獲德國柏林工業(yè)大學工學博士學位,為中國留德學生獲德國工學博士的第一人。南社成員。是中國民主革命時期的學者、政治活動家、教育家、愛國詩人,也是達爾文主義在中國最早的傳播者之一。國民政府最高國防會議參議,第一屆國民參政會參政員。
  民主革命時期,1901年冬赴日本京都帝國大學讀化學。1905年同盟會成立時被選為執(zhí)行部書記長(秘書長)兼廣西主盟人。追隨孫中山從事革命活動,并成為《民報》的主要撰稿人之一。1906年任教于上海中國公學。1907年赴德入柏林工業(yè)大學學冶金。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(fā)回國,參與起草《臨時政府組織大綱》和《中華民國臨時約法》,出任南京國民臨時政府實業(yè)部次長。1912年出任國會參議員。二次革命失敗后,再赴德國入柏林農(nóng)科大學。1916年回國。1917年參加孫中山發(fā)起的護法運動,任廣州軍政府交通部部長兼廣州石井兵工廠部工程師。1921年孫中山就任非常大總統(tǒng)時,任總統(tǒng)府秘書長。6月隨粵軍入桂討伐陸榮廷。7月任廣西省省長,為孫中山委任的第一任國民黨廣西省省長。因軍閥橫行,有志不能抒。1922年被迫棄職返粵,途中被廣西軍閥部下將其警衛(wèi)連繳械,交火中其愛妾于船上不幸被流彈擊斃。
  大革命時期,1924年任上海大廈大學校長,和馮自由、章太炎等人發(fā)表宣言,反對國民黨改組和聯(lián)俄、聯(lián)共、扶助農(nóng)工三大政策。1925年出任北洋政府司法總長,后看透軍閥面貌,憤而脫離政界,改走教育救國之路。旋致力于科學教育事業(yè),出任北平工業(yè)大學校長。
  土地革命戰(zhàn)爭時期,1928年在梧州創(chuàng)辦廣西大學,任校長。1932年兼任兩廣硫酸廠廠長。其學識淵博,熟諳德、日、英、法4國語言,辦學有成,翻譯了拜倫、歌德、席勒等人的詩篇;編譯了《德華字典》等書,并第一個翻譯出版了C·R·達爾文的《物種起源》,在當時產(chǎn)生了較大影響。在教育界與蔡元培同享聲名,有“北蔡南馬”之譽。
  抗日戰(zhàn)爭時期,1937年抗戰(zhàn)全面爆發(fā)后,出任最高國防會議參議,第一屆國民參政會參政員。1939年再度復任廣西大學校長。積極主張抗戰(zhàn),在致力教育工作的同時,與歐陽予倩等人積極從事桂劇改革,提倡科學研究,為抗戰(zhàn)文化和桂劇改革做出了重要貢獻。
  1940年因病在梧州逝世于廣西大學校長任上,終年59歲。著有《馬君武詩稿》等行世。譯著甚豐,主要有《物種起源》、《達爾文》、《民約論》、《彌勒約翰之說》、《賦稅論》、《唯心派鉅子黑智兒之學說》、《代數(shù)學》、《礦物學》等書。
  馬英九(中國國民黨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主席)
  馬英九(1950.7.13-——),祖籍湖南省湘潭縣天馬鄉(xiāng)寺門前村人,出生于香港。其父馬鶴凌曾擔任國民黨中央的高級官員,從小就向馬英九灌輸中國傳統(tǒng)的“天下興亡、匹夫有責”等愛國觀念,因而馬英九有著根深蒂固的愛國主義和一個中國的觀念。1952年隨家人移居臺灣。1967年加入中國國民黨。1972年臺灣大學法律系畢業(yè)。后赴美國留學,分別獲紐約大學法學碩士、哈佛大學法學博士學位。
  1981年在美國哈佛大學讀完博士學位后,歷任美國馬里蘭大學法學院研究顧問,美國波士頓第一銀行法律顧問,美國紐約華爾街柯爾迪茲律師事務所實習律師。返回臺灣后,被中國國民黨延攬為“總統(tǒng)府第一副局長”兼蔣經(jīng)國的英文秘書。不僅形象清新、學歷高、口才好,而且為人謙恭、溫和理性,不結黨營私,深得蔣經(jīng)國的喜歡。1984年6月蔣經(jīng)國力排眾議,破格提拔(34歲)任為“國民黨中央副秘書長”,以改變國民黨予人老化的形象。1988年1月蔣經(jīng)國去世、李登輝上臺后,被調(diào)離“總統(tǒng)府”,由黨務系統(tǒng)轉往行政部門,先是出任“研考會主委”,后又降級專任“陸委會副主委”,且不得不經(jīng)常在媒體上照本宣科地念一些連自己都難以相信的“陸委會”聲明。1993年轉任“法務部長”,由于司法只是政治的一項工具,“法務部長”并沒有多大實權,故不少人揣測是因為不屬于以李登輝為首的國民黨的主流派而遭“發(fā)配”命運,但卻因在任內(nèi)大力肅貪、查賄、掃黑贏取了廣大民眾的認同,并攀上了政治生涯的另一個高峰,且炒熱了“法務部”這個冷衙門。同時也得罪了不少國民黨內(nèi)具有黑道背景的地方實力派人物,并引起李登輝極度不滿。1996年被迫離開“法務部”,在“內(nèi)閣”中出任位高權虛的“政務委員”。1997年5月8日著名的“白曉燕被綁撕票命案”發(fā)生后,深感改革阻力重重,發(fā)表了醞釀已久的辭官聲明。1998年底臺北市長選舉前,各種民調(diào)都顯示,在宋楚瑜“拒選”的情況下,是國民黨內(nèi)唯一有希望戰(zhàn)勝連任氣勢旺盛的陳水扁的人選。為了打敗陳水扁、收復臺北市,國民黨內(nèi)不少大老,尤其是國民黨的基層支持群眾紛紛力勸其出馬,1998年5月30日終于在基層支持者的苦勸下同意參選,并最終將陳水扁“斬于馬下”。1998年12月當選為臺北市市長。2000年3月陳水扁上臺后,為了報當年的一箭之仇,處處對臺北市進行打擊、掣肘。盡管如此,馬英九卻因腳踏實地、勤勤懇懇地為臺北市民服務,而獲得臺北市選民的高度認同。2002年12月連任為臺北市市長。2005年7月以72.36%(375056票)當選為中國國民黨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主席(8月19日正式接任,連戰(zhàn)卸任)。
  是中國國民黨第十三、十四屆中央委員。1999年8月、2001年7月分別當選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。2003年3月當選為國民黨中央副主席。
  夫人:周美青,育有兩女。長女馬唯中,次女馬元中。
  馬宗漢(近代民主革命烈士)
  馬宗漢(1884-1907),原名馬純昌,字子畦,別號宗漢子,浙江省慈溪縣柯東鄉(xiāng)(今宗漢街道宗漢村)人。自幼就讀于余姚達善學堂,與具民族氣節(jié)者相交往,以推翻清朝封建統(tǒng)治為己任。1906年加入光復會。近代民主革命烈士。
  1902年考入浙江高等學堂,開始接觸革命思潮,結識了不少熱血青年。1903年4月因參加學生罷課而退學回家。1904年勉強依從祖父和父親之命,考取甲辰年秀才,但無意仕進,回到滸山在三山蒙學堂任教。在此期間除常以民主革命思想督教學生外,還多次從外地求購革命書刊,散發(fā)鄉(xiāng)里,為擴大革命影響、播撒革命火種做了不少工作。1905年10月徐錫麟在紹興創(chuàng)辦大通學堂,遂前往求學。1906年1月為廣結同志和學習軍事技術,又隨徐錫麟、陳伯平等東渡日本,進東京早稻田大學預科,接受資產(chǎn)階級革命思想。同年夏與徐、陳一同回國,以教師職業(yè)為掩護,在家鄉(xiāng)進行革命活動,并結識秋瑾。1907年春徐錫麟已按計劃捐得安徽道員,打入清政府內(nèi)部,來函邀其共同參加安慶起義。6月10日毅然向學生告別說:“吾此行不能滅虜,終不返矣!”即與在上海的陳伯平同赴安慶。這時徐錫麟已升任巡警處會辦兼巡警學堂會辦,并已和秋瑾約定于7月8日巡警學堂畢業(yè)典禮之日皖浙兩地同時行動。到達后即投入察看地形、熟悉人事等準備工作。6月22日與陳伯平兩人奉徐之命,同返上海與秋瑾作最后磋商并采購武器。7月5日與陳伯平趕回安慶,因巡警學堂畢業(yè)典禮改在6日舉行,起義時間被迫提前。當晚3人緊急密議,決定次日先刺殺巡撫恩銘,再將其余頭目一網(wǎng)打盡,然后率巡警生占領軍械所。7月6日上午10時,畢業(yè)典禮開始,徐錫麟大聲宣布:“今有革命黨起事!”并隨即雙槍齊發(fā),向恩銘連擊。便與陳伯平?jīng)_入堂內(nèi),開槍猛射。恩銘于當日斃命。接著占領軍械所,后被清軍包圍。戰(zhàn)至下午4時,因眾寡懸殊彈盡援絕,陳伯平戰(zhàn)死,徐錫麟被俘。因奉徐之命越墻潛出,半途為不使無辜群眾遭殃,挺身而出,亮明身份而被捕。在獄中備受毒刑,堅不吐實。
  1907年8月24日被慘殺在安慶獄前,犧牲時年僅23歲。
  當?shù)厝罕娡低祵⑦z體收殮,并千里迢迢送靈柩回到故里,草葬于施家山。蔡元培、陶成章等反清斗士都撰文以示悼念。辛亥革命成功后,遺骸送往杭州,與徐、陳并葬于孤山南麓,稱為“三烈士墓”。家鄉(xiāng)柯東鄉(xiāng)改名為宗漢鄉(xiāng),表達了人民對烈士的深切懷念。烈士舊居已被列為文保單位,每逢節(jié)日,都有人前去憑吊,以緬懷烈士的功績。1981年“三烈士墓”遷到杭州南天竺,受萬眾瞻仰。
  馬紹武(中國國民政府新疆省著名政要)
  馬紹武(——-1940),回族,又名馬世英,俗稱馬道臺,祖籍甘肅武都縣人,祖上遷籍于云南省河西縣(今通海縣)。出身宗教書香世家(為著名回族學者、阿訇、回族哲合林耶教派創(chuàng)始人馬明心的第五世孫,馬元章的堂侄),少年到貴州三家寨求學,后在青山教書。能文能武,其漢文和經(jīng)文都有較深造詣,是個博學多才的宗教上層人士。此外還多次在吐魯番、喀什等地修建清真寺及其它宗教建筑,主持翻新過聞名西北的今烏魯木齊南大寺。由于多方廣行宗教善事,在穆斯林中頗有聲望,是新疆回族哲合林耶派的著名人物之一。一個時期里集喀什軍、政、教三權于一身,成了新疆風云一時的重要人物。
  民主革命時期,1915年任疏附縣知事。由于宗教教派矛盾,深受喀什提督馬福興的打擊和排擠,最終被趕出喀什而改任烏什縣知事。由于在政界的重要地位,哲合忍耶教派在新疆有了較大的發(fā)展。在回族、維吾爾族中威望很高,對楊增新十分忠實,又熟悉楊增新的民族地方政策,在喀什道內(nèi),許多漢族官吏無法解決的問題他則得心應手,順利解決。久歷南疆官場的滿族人桂芬曾說過:“楊將軍把馬道臺安置在喀什,勝于在那里駐扎10萬大軍”。
  大革命時期,1924年新疆省省長楊增新決意翦除馬福興。幾經(jīng)斟酌,選中與馬福興矛盾極深的馬紹武擔任軍事指揮(馬紹武與馬福興2人的祖上就有夙怨)。馬紹武又難忘喀什被逐之仇,受命之后,自然竭力盡心。利用其宗教影響,立即在吐魯番、托克遜、鄯善等回民集聚地區(qū)招兵買馬,很快招募了1000余名青壯年回族哲合林耶教民,組建為回隊。這支回隊由楊增新提供武器裝備和經(jīng)過短期訓練之后,作為主力投入了喀什討伐馬福興的軍事行動。在另外幾支部隊的協(xié)同下,偷襲喀什一舉成功。未做任何抵抗的馬福興被生擒后,親手把他打死在疏勒北門外。此后楊增新論功行賞,先被任命為和田道尹,不久即改任喀什道尹。金樹仁上臺后,又出任了喀什區(qū)行政長。
  土地革命戰(zhàn)爭時期,1933年初,反(樹仁)暴動遍及天山南麓,整個南疆戰(zhàn)火紛飛。正任喀什行政長,陷人戰(zhàn)亂之中。3月喀什駐軍師長金樹智暴病身亡之后,新疆省主席兼邊防督辦金樹仁電令為喀什區(qū)行政長兼任南疆“剿匪司令”,出面收拾殘局。遂派部下金繩武率部前往和田征討穆罕默德·伊敏和他拼湊的分裂主義政權“伊斯蘭救國”,不想全軍覆沒,竟無一人生還。又派團長楊慶明率部在巴楚縣的圖木休克堵截鐵(木爾)、馬(占倉)聯(lián)軍。經(jīng)大戰(zhàn)月余,不僅未能奏效,反而飭亡甚大。兩次失利,使兵員銳減,元氣大傷。后撤出疏附,與馬占倉合兵據(jù)守在疏勒。1933年11月12日在英帝國主義的支持下,喀什成立了以沙比提大毛拉為首的名為“東突厥斯坦伊斯蘭共和國”的分裂主義政權。1934年1月自阿克蘇開到喀什,也參加了對疏勒縣城的圍攻。麻木提師長的參戰(zhàn),使疏勒城內(nèi)外力量眾寡懸殊。二馬(紹武、占倉)雖然死力抵抗,但重兵壓境,傷亡日增,糧彈將盡,形勢萬分危急。1934年初,第二次入新疆的馬仲英與盛世才交戰(zhàn)大吃敗仗,不得不敗退南疆。即派馬世明率馬福元、鮮福海二團約6000人揮戈南下,疾馳喀什,增援馬紹武、馬占倉。1934年2月6日從伽師猛攻疏勒外圍,二馬“困守危城13個月”的局面才告結束。一天在返40里欄桿途中,突然遭到武裝人員的伏擊,雖然僥幸逃脫,但被傷及手腿。在喀什10余年來,東征西戰(zhàn),幾上幾下,輾轉坎坷,原已十分厭倦。負傷后更感覺到馬福興的殘余殺他之心不死,處處虎視眈眈,自己處境艱險。于是決心離開喀什。經(jīng)盛世才的批準和蘇聯(lián)駐喀什領事館出面聯(lián)系,1935年去蘇聯(lián)治病。1936年回國后,在新疆省城出任省府委員兼民政廳廳長。
  抗日戰(zhàn)爭時期,1937年10月被被蔣介石授意新疆省省長盛世才以“投俄親共,陰謀暴動”的名義逮捕入獄。
  1940年亡于盛世才的冤獄中。
  馬相伯(中國國民政府委員)
  馬相伯(1840.4.7-1939.11.4),原名馬志德,又名馬建常,改名馬良,以號行,晚號華封先生,江蘇省丹徒縣人。1862年加入耶穌會。1870年獲神學博士學位。是近代中國鎮(zhèn)江籍著名鄉(xiāng)賢,學貫中西,才智過人,清末維新派知識分子。國民政府委員。
  晚清時期,1848年入家塾讀書。1851年赴上海,入天主教耶穌會創(chuàng)辦的徐匯公學學習。1861年入耶穌會初學院學習。1864年入修道院研修哲學。1869年升神父。1872年任上海徐匯公學校長。1881年任清政府駐日本使館參贊,旋改任駐神戶領事、長崎領事等職,對日本維新政策有較深的認識。后入直隸總督、北洋大臣李鴻章幕僚,協(xié)辦外交、洋務。1882年奉李鴻章之命,赴朝鮮辦理新政。
  民主革命和大革命時期,1903年創(chuàng)辦震旦學院,其意為中國之曙光,親自出任院監(jiān)。震旦學院以崇尚科學、注重文藝為辦學方針,并親自授課。于右任、邵力子、馬君武等人都是該院學生。1905年天主教耶穌會篡改震旦的辦學方針,學生大嘩,紛紛離校,遂召集離校學生,與嚴復等另再創(chuàng)辦復旦公學,并兩度擔任該校校長(監(jiān)督),該校后來發(fā)展成為復旦大學。1907年參加梁啟超組織的政聞社。1908年震旦學院擬在法租界建設新校舍,為震旦購買了盧家灣基地100畝共捐現(xiàn)金40000元,又捐英、法租界地基8處,約值現(xiàn)金10余萬元,將全部家產(chǎn)都捐給了震旦。還將自己歷年所積薪金10000元捐獻給啟明女中,晚年一度靠翻譯為生,后來在震旦領取生活費。1912年北上就任北京大學校長。
  土地革命戰(zhàn)爭時期,1931年“九·一八”事變后積極參加抗日救亡活動,堅持主張“立息內(nèi)爭,共御外侮”,發(fā)表演說、書寫文章,號召團結抗日,呼吁人民自救,因而被尊稱為愛國老人。1935年12月12日,上海文化界組織救國會,由于馬相伯的社會地位和救國熱情,被公認為救國領袖,一切通電、文件均由他領銜。后來組織的全國各界救援會一切文件也均由馬相伯領銜。
  抗日戰(zhàn)爭時期,1937年被任命為國民政府委員。后撤退至昆明途中因病滯留越南涼山。
  1939年11月4日因病在越南涼山逝世,享年99歲。著有《馬相伯先生文集》傳世。
  馬相伯逝世后,毛澤東等中共領導都發(fā)表了悼念唁電。重慶《新華日報》刊發(fā)了悼念文章。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將馬相伯靈柩從越南涼山護送回滬,擇地安葬。1984年遷墓于宋慶齡陵園。
  馬超?。ㄖ袊鴩顸h元老,國民政府高級官員)
  馬超?。?885.10.14-1977.9.19),字星樵,廣東省臺山縣人。少年失怙,奮發(fā)努力,1889年赴香港工作于船塢,晚間補習英文。畢業(yè)于日本明治大學,在校期間加入中國同盟會。后投靠蔣介石,發(fā)起組織孫文主義學會。參加國際勞工大會。歷任廣州特別市國民黨黨部執(zhí)行委員會委員兼工人部長,國民政府勞工局長,廣東農(nóng)工廳廳長兼建設廳長,先后三次出任南京市市長,國民黨廣東省黨部整理委員,國民黨廣州市黨部指導委員兼宣傳部長、民運部長,中央訓練部民眾訓練處處長,國民黨華北黨務特派員、中央訓練部長、中央社會部副部長、組織部副部長、農(nóng)工部部長等職。中國國民黨元老,國民政府高級官員。
  民主革命時期,1900年赴美國,后轉赴日本,追隨孫中山參加革命。1911年10月10日,湖北新軍中的革命黨人發(fā)動了武昌起義,攻占總督署,湖廣總督瑞和新軍第八鎮(zhèn)統(tǒng)制張彪狼狽逃竄。出任廣東籍華僑敢死隊(近100人)隊長奔赴武漢,在黃興的指揮下,守衛(wèi)漢陽兵工廠,反擊清兵,表現(xiàn)出“革命熱誠”和“犧牲勇氣”。直到11月20日,北洋軍馮國璋部猛攻漢陽,廣東籍華僑敢死隊才奉命撤離。后奉國父命回國領導工運,奔走於粵、漢、滬各地區(qū),組織工人運動。1920年領導香港機器工人罷工,及香港海員大罷工,對抗英帝國主義及剝削工人的英商。
  大革命時期,北伐勝利后,國民政府遷都南京,鑒于勞工立法的重要性,成立了勞工法起草委員會。
  土地革命戰(zhàn)爭時期,1927年9月成立的勞工局,由馬超俊先生擔任局長,兼勞工法起草委員會主任委員,負責勞工法的立法事宜。1928年2月調(diào)任廣東農(nóng)工廳廳長。成立了勞動法起草委員會,歷經(jīng)11個月的時間起草完成《勞動法典草案》,包括《勞動契約法》、《勞動協(xié)約法》、《勞動組織法》、《勞動訴訟法》、《勞動救濟法》、《勞動保險法》共7篇、21章、863條。此一法典草案完成后,即轉送中央交新成立之立法院審議,遭立法院決議將該草案留備參考,而未能見諸實施。然此后立法院所研擬之勞工立法,其內(nèi)容大多取材于此,可謂中國最早的完整勞工法案版本。1931年春中國國民黨中央執(zhí)行委員會第126次常務會議決議“暨南大學成立新的校董會”,為常務校董成員之一。
  抗日戰(zhàn)爭時期,1937年12月12日,日寇的膏藥旗插在了南京西南城墻的一角。南面各門被攻破是在12日清晨。此前,南京市長馬超俊在12月1日命令全體市民,帶著寢具和餐具移居到設立在市中心官廳街的“南京國際安全區(qū)”。這個南京安全區(qū)是由15名第三國人(7名美國人、4名英國人、3名德國人、1名丹麥人)管理的避難地。這里面還有金陵大學,美國的大醫(yī)院和高等法院。由于日本的領事館以及其它政府建筑物林立于此,所以市長命令市民移入該區(qū)。
  解放戰(zhàn)爭時期,1946年1月15日夜,何應欽將軍在黃埔路陸軍總部召開了有當時南京市長馬超俊、陸軍總部工兵指揮官馬祟六、南京憲兵司令部張鎮(zhèn)等人參加的一次會議。把賣國賊汪精衛(wèi)的墓焚掉,保持南京中山陵的神圣和莊嚴。1949年去臺灣,受聘為“總統(tǒng)府國策顧問”,并任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。
 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,1956年與陸京士發(fā)起一次洪門懇親大會。結果國民黨不允許青洪幫公開開山堂收徒弟。青洪幫只有秘密地進行,成為臺灣的黑社會組織。1960年出任國民黨中央紀律委員會主任委員。1965年10月14日80壽辰時,在中國文化大學(當時稱學院)成立勞工研究所,出任理事長。10多年來造就了近100位勞工管理專業(yè)人才,服務社會。1969年退職轉任“總統(tǒng)府資政”。后任《中國勞工運動史》編纂委員會主任委員。是第一屆“國大代表”和第六屆國民黨中央執(zhí)行委員。
  1977年9月19日因病在臺北榮民總醫(yī)院逝世,享年92歲。著有《三民主義勞工政策》、《比較勞工政策》、《中國勞工問題》、《中國勞工運動史》(四冊)、《馬超俊先生言論集》(四冊)等。
  馬戢武(辛亥革命義士,國民黨新野縣參議會參議長,民主革命教育家)
  馬戢武(1889-1958),原名馬碧瑞,河南新野縣上港鄉(xiāng)崗北村人。出生于書香人家,讀過四書、五經(jīng)。青年時期就有民主革命思想。清宣統(tǒng)元年(1909年)到武漢武備堂當新兵,并加入中國同盟會。北京甲種工業(yè)??茖W?;瘜W科畢業(yè)。
  民主革命時期至大革命時期,清宣統(tǒng)三年(1911年)10月12日在漢陽參加了新軍起義。1912年1月和馬云卿一道組織河南旅鄂奮勇軍,任運糧官,越荊襄,抵新野。1912年民國建立后,以為革命勝利,該轉向實業(yè)救國了,故改碧瑞為戢武(棄武修文的意思)。是年春離開軍隊回到家鄉(xiāng)。在南陽中學復習一年功課,考入北京甲種工業(yè)??茖W校化學科,1917年畢業(yè)后任開封甲種工業(yè)學校學監(jiān)。1918年任校長。鼓勵新野的青年到開封上工業(yè)、農(nóng)業(yè)學校,學習紡織、制革、印刷、農(nóng)業(yè)、園藝等。與友人合辦過制革廠、印刷廠、養(yǎng)蜂場。提倡用水車,種刺槐,養(yǎng)長毛兔,還作過沙地植樹和沙地耕種試驗。
  土地革命戰(zhàn)爭時期,1928年任私立北倉女子中學校長。當時北倉僅有3班初中,100余名學生,設備簡陋,經(jīng)費較少。為了辦好北倉女中,聘請一些品學兼優(yōu)的教師,如楚圖南、羅繩武、謝瑞階等;向社會勸募經(jīng)費,擴大校舍;制訂3種獎勵制度,即品德篤行獎、學習勤勉獎、成績卓越獎;舉行作文,演講比賽,并親自審聽評比;開設家事課,教學生學習烹調(diào)、縫紉、編織等技術;重視體育。1931年其父去世,讓妻子回家管事,鄭重地給妻子說:“中國世道要變,我說不準共產(chǎn)黨能不能成事,你在家要“一不購置地產(chǎn),二不放債,三不刻簿佃戶”。每次回家都要查問這三條。拒絕國民黨向北倉女中派訓育主任和黨議教員。1934年第18屆華北運動會北倉女中獲7項冠軍。由于艱苦努力,使北倉女中由初中發(fā)展到完中,為社會培養(yǎng)了大批婦女人才。1935年“ 一二·九”學生運動時,熱情支持在開封火車站臥軌的同學。1937年2月支持兒子黎元投奔革命,參加新四軍。
  抗日戰(zhàn)爭時期,任北倉女中校長時兼任河南省參議會的參議員。北倉女中遷到鎮(zhèn)平縣,學校經(jīng)費困難,他每月工資只拿60元,相當于小學校長的工資,甚至把家里錢拿到學校里。還經(jīng)常組織學生深入街頭、農(nóng)村,利用各種形式宣傳抗日,使80余名學生奔赴陜北,參加革命。1944年12月1日兼任新野縣臨時參議會的參議長。雖在國民黨任職,但思想比較進步,傾向共產(chǎn)黨。在學校里,多次冒著“通匪”、殺頭的危險,保護、營救師生中的共產(chǎn)黨員。在河南省政府和國民黨31集團軍聯(lián)席會議上,當眾指責集團軍司令湯恩伯消極抗日,是釀成“中原事件”的罪魁,并說“如有不實,愿兌上首級”。
  解放戰(zhàn)爭時期,1946年1月5日新野縣參議會成立,兼任參議長,至新野解放。對共產(chǎn)黨的認識逐步加深,說解放軍是王者之師;在他親自經(jīng)歷了開封第—次解放后,則說解放軍是圣人之師。他的教員中有共產(chǎn)黨員和著名民主人士;他的學生中有近100名共產(chǎn)黨員。
 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,開封解放后,進駐開封的解放軍、中共河南省委,河南省人民政府對其十分關懷,讓其繼續(xù)擔任北倉女中校長。1951年離職到北京其兒子處養(yǎng)病,到逝世前仍保留為北倉女中名譽校長。
  1958年因病在北京逝世,終年69歲。
  1978年12月中國共產(chǎn)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后,在全國各地工作的北倉女中校友寫了一些回憶文章,由作家曾克主編成回憶錄,全國政協(xié)主席鄧穎超題寫書名《春華秋實》,以彰其功德。
  馬福祿(抗八國聯(lián)軍民族英烈,戰(zhàn)歿后被清廷追封為振威將軍,謚忠烈)
  馬福祿(1854-1900),回族,字壽三,甘肅省河州(今臨夏市)韓家集鎮(zhèn)陽洼山村人,祖父馬泰,馬千齡之次子,馬鴻賓之父。幼年人私塾就讀,讀書過目成誦。后棄文習武,投師于靖遠大蘆唐門下,專習弓箭刀石之術。清末安寧營管帶、簡練軍記名總兵,名震西北“三馬”(與三弟馬福壽、四弟馬福祥并稱。其長兄馬福財早故)之一的晚清民族愛國名將。
  光緒二年(1876年)中武舉人,光緒六年(1880年)赴京會試中武進士,留京侍衛(wèi),后以雙親無人贍養(yǎng)乞請歸家,務農(nóng)習武。光緒二十一年(1895年)冬,河州(今臨夏)、循化一帶回族、撒拉族舉事反清,河州鎮(zhèn)總兵湯彥和兵敗于雙城,清政府令固原提督雷正綰率兵往剿,奉命募兵成立安寧營,任管帶。隨蘭州道尹黃云等從北路進兵,河湟地區(qū)反清斗爭遂被鎮(zhèn)壓。后升任記名總兵,“安寧軍”編入“簡練軍”,調(diào)其進衛(wèi)京師,率部駐防正定(今河北定縣)。光緒二十四年(1898年)清廷調(diào)馬福祿駐防山海關。光緒二十六年(1900年)八國聯(lián)軍侵犯,隨董福祥入衛(wèi)京師。是年6月10日,英國海軍中將西摩爾率侵略軍2000余人從天津進犯北京,遂率部急行軍,午時趕至廊坊設伏。交戰(zhàn)后騎兵正面沖擊,步兵兩翼包抄,揮軍闖入敵陣,喋血相搏,激戰(zhàn)兩小時,敵軍死傷慘重,倉惶乘火車逃跑,鐵軌內(nèi)外,傷亡無數(shù)。西摩爾逃到天津后仍驚魂未定,心有余悸地哀嘆說:“中國軍民所用設為西式槍炮,則所率聯(lián)軍必全軍覆滅。”這場戰(zhàn)斗史稱“庚子之役第一惡戰(zhàn)”。8月初帝國主義列強又集結2萬重兵,向北京進攻。奉命守正陽門,向其四弟馬福祥和官兵們慷慨表示:“事既決裂,挽回無術,我輩唯有恪遵朝命,以身保國。”侵略軍集中炮火,向城樓猛轟,東便門、東直門、朝陽門等先后失陷,但仍堅守死戰(zhàn)不退。敵軍集中炮火向城樓轟擊,四層的箭樓削為兩層,人員大部傷亡。所部多河湟子弟,此役殉國的還有從弟福恒、福宣、福貴,侄子躍圖、兆圖及從軍親戚等100余人。據(jù)《甘肅人物志》載:“福祿武人也,殉國不敢愛其死,豈非吾隴民族之光乎。”
  1900年8月12日正陽門失守,抱著與陣地共存亡的決心,召集余部,要奪回城樓。當時侵略軍從城周圍到城上設了十道柵卡阻止清軍反攻。13日夜大雨,率精兵乘雨夜黑,大呼躍柵,而忽飛彈人口,歿于陣上,時年46歲。敵軍退后葬于北京阜城門外三里河,清廷追封他為振威將軍,謚忠烈。
  1950年北京擴修飛機場,位于三里河的馬福祿墓地也在征用之列,周恩來總理為此把馬鴻賓(馬福祿之子)找去說明情況,征求意見,由馬鴻賓將其遺骨運回家鄉(xiāng)安葬。
  馬鶴凌(中國國民黨中央考核紀律委員會副主任)
  馬鶴凌(1920-2005),湖南省湘潭縣天馬鄉(xiāng)寺門前村人(父親馬立安,一生經(jīng)營鑄造、糧食、屠宰、南雜,雇請了管家數(shù)人,有工人40余人;中國國民黨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主席馬英九之父)。早年在湖南私立岳云中學從初中到高中肄業(yè)。政治大學第11期法政系畢業(yè)。
  新中國成立前,在湖南省衡陽岳云中學讀書時,深受校體育主任楊一南老師的教誨,一年之后在長沙市一次比賽中獲得800米田徑賽第2名。兩年后成為湖南參加全國運動會的成績最好的10000米長跑選手。3年之后,在母校校慶運動會的一天之內(nèi),又獲400米、800米、1500米和10000米4項第一。5年和7年之后,再在湖南全省運動會和“政大”運動會中獲得4個第一。是湖南出席第一屆全國運動會的選手,多數(shù)都是岳云中學的學生,而贏得“北南開,南岳云”的美譽。自此以后養(yǎng)成了持續(xù)不斷的晨跑習慣,幾十年都是如此,到了晚年仍然愛好體育運動。學業(yè)上原偏向數(shù)理化,決心學工科。后來一個偶然的機會,讀了孫中山理論體系專著,對政治有了濃厚的興趣,出任蔣介石侍衛(wèi)官。1948年闊別家鄉(xiāng),旅居臺灣。
 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,在臺灣歷任中國國民黨陰明山黨部書記,國民黨臺北市黨部第2組、第3組組長,國民黨公路黨部設計委員,中央委員會秘書處秘書,國民黨知識青年黨部書記長,臺灣當局“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”第四組主任等職位。1981年5月至1986年4月任國民黨臺北市黨部副主任委員。1986年任國民黨中央考核紀律委員會副主任,“臺灣世界華人和平建設協(xié)會”主席,“中國三民主義協(xié)進會理事長”,臺灣馬氏宗親總會總會長等職。1993年7月在世界華人和平建設協(xié)會成立大會上,被推選為理事長。1998年獲悉大陸遭受到嚴重水災的消息后,立即召集身邊的至親好友,捐贈了新臺幣100萬元給湖南省,以表深切的慰問。在臺灣政界任職40余年,1992年退休。20世紀90年代初組織“中華四海同心會”,并擔任主任委員。人在臺灣,思念著家鄉(xiāng),掛念著親人,十分關注和支持中國的統(tǒng)一??傁胗幸惶旎氐焦枢l(xiāng)再見到親人,親自為祖父祖母、父親母親祭掃陵墓,以表達其孝順之心。2004年3月初臺灣舉行大選前夕,便電告在湘潭的家屬:為了反對陳水扁的“公投”和“臺獨”,在月初向全臺灣島的馬姓族人發(fā)出了呼吁信,號召所有的馬姓同胞聯(lián)合起來,投好關鍵的一票,選舉出有利于臺灣和平與穩(wěn)定的領導人,此舉得到了旅臺馬姓人士的大力響應與支持。表達了大多數(shù)老一代國民黨元老的心聲:反對臺獨,促進祖國和平統(tǒng)一大業(yè)的實現(xiàn)。同年8月第三屆世界華人馬氏宗親懇親大會在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召開,即率團參加大會。會上知道漢人馬氏祖源地在河北省邯鄲時,馬上表態(tài),要組團到馬氏祖源地河北省邯鄲尋根祭祖。在中國文物學會會館專業(yè)委員會湯錦程、馬善田、藺朝國等有關人士努力下,2005年清明節(jié)前后,終于夢想成真。此舉在海內(nèi)外引起了極大的反響。一生為人精勤奮進,剛直不阿,善于演講,口若懸河。又是一位詩人,喜愛撰寫舊體詩詞和聯(lián)語。
  2005年11月1日因病在臺北市逝世,享年85歲。
  夫人:秦厚修,育有1子4女。兒子馬英九,女兒馬以南、馬乃西、馬冰如和馬莉君。子女們留學美國多年,都恪守家規(guī),以孝友賢良互勉。沒有辜負父母的希望,非常重視對后代的中文教育,以中華兒女享有的中華文化為榮。女兒們一直擔任中文學校的義務教師。


 馬占山上將

  馬占山(1885.11.30-1950.11.29),回族,字秀芳,河北省豐閏(今吉林省懷德)縣人。出生于一個農(nóng)民家庭。從小給地主放馬,后因丟失一匹馬,被迫逃亡從軍。民族抗日愛國將領,國民革命軍東北保安副司令長官。國民革命軍陸軍上將銜。1949年1月與傅作義、鄧寶珊率部起義,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。
  民主革命和大革命時期,1911年他投靠清軍奉天後路巡防營統(tǒng)領吳峻升,從四營中哨哨長、連長、營長、團長、旅長升任東北邊防軍騎兵師師長和黑河警備司令等職。
  土地革命戰(zhàn)爭時期,1929年被張學良任命為黑龍江省騎兵總指揮。1931年“九·一八”事變后,任黑龍江省政府代理主席兼軍事總指揮。由于南京政府對日本侵略采取了消極的不抵抗政策,致使日軍在輕易攻陷遼、吉兩省后,又開始進犯黑龍江省。10月日本關東軍無理要求中國軍隊撤離江橋(嫩江鐵橋),打算通過嫩江大橋,從而占領黑龍江全省。遂決心進行抵御,并明確表示“吾奉命為一省主席,守土有責”。為了防止敵軍通過大橋,讓駐軍燒毀嫩江橋橋面。11月4日在日軍進犯時下令抵抗,與日軍展開了一場場殊死拼殺。由于沒有后援,加上裝備簡陋,傷亡很大,鏖戰(zhàn)了半個月,不得不撤離江橋。這次戰(zhàn)斗,日軍共損失兵力1000余人,是“九·一八”事變以來首次受到的重挫。人們稱贊他“為國家保疆土,為民族爭光榮”,是當代的“愛國軍人”和“民族英雄”。上海、哈爾濱等地組織了“援馬抗日團”,卷煙廠還生產(chǎn)了“馬占山牌”香煙。1932年2月日軍攻占哈爾濱后,詐降出任偽黑龍江省長兼任偽滿州國軍政部總長。4月擺脫日軍監(jiān)視,秘密用12輛汽車、6輛轎車、將2400萬元款項、300匹戰(zhàn)馬及其它軍需物資運出城外,在黑河舉兵反正,通電繼續(xù)抗日,再次舉起了抗日的旗幟,任東北救國抗日聯(lián)軍總司令。隨后在拜泉約集李杜、丁超等各路軍的代表開會,改黑河警備司令部為省府行署。三路人馬共7000人,被公推為黑龍江省救國軍總司令,會上做出三路出擊日軍的戰(zhàn)斗部署。在不到半年的時間里,率部給日偽軍以重創(chuàng),大滅日軍侵略氣功焰。后因戰(zhàn)事失利,退到蘇聯(lián)。1933年6月3日從蘇聯(lián)返回上海,先后3次“晉見”蔣介石,請纓抗戰(zhàn)。1936年參與西安事變。
  抗日戰(zhàn)爭時期,1937年被蔣介石任命為東北挺進軍總司令兼東北四省招撫。后任黑龍江省政府主席,率部繼續(xù)抗日。1938年11月因病到延安就醫(yī),康復后,中共中央和陜甘寧邊區(qū)舉行盛大的歡迎會。毛澤東在會上致詞,稱贊他是始終如一、抗戰(zhàn)到底的民族英雄。1940年任黑龍江省主席。
  解放戰(zhàn)爭時期,1945年任東北行營和保安司令部委員。1946年10月被蔣介石任命為東北保安副司令長官,但在北平養(yǎng)病,不肯就任。1948年10月下旬平津戰(zhàn)役時,乘機飛往北平,毅然決定棄暗投明,并出面幫助傅作義拿定主意和平交出北平城,推動了北平和平解放的進程。1949年1月與傅作義、鄧寶珊等人一起接受中國共產(chǎn)黨和平解放北平的條件,宣布起義,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序列。
 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,寓居北京。1950年6月初接到毛主席托人打來的電話,邀請出席人民政協(xié)全國委員會一屆二次會議。接電話后,心情非常激動,但因癌癥纏身,沒能參加會議。對此遺憾終身。11月覺自己的病轉重,遂叫女婿陶英麟代筆,給長子馬奎、次子復興,孫兒慶六、慶祥等親人,留下了感人的遺囑:“……我親眼看見中國在毛主席和中國共產(chǎn)黨之領導下,全國人民獲得解放,新民主主義已順利實現(xiàn),人人安居樂業(yè)。我生平中之新型國家,已建設起來。我雖與世長離,但可安慰于九泉之下。我囑爾等務須遵照我的遺囑,在人民政府的英明領導下,誠心誠意去為新中國的建設努力奮斗到底,實事求是做事為人,不可稍懈。”
  1950年11月29日癌癥惡化,搶救無效在北京家中逝世,終年65歲。
  馬安良上將
  馬安良(1855-1920),回族,原名馬七五(左宗棠賜名“安良”),字翰如,經(jīng)名阿卜都尼·默知德,甘肅省河州(今臨夏自治州)臨夏縣西川莫泥溝人。馬占鰲(官至補用總兵銜)之長子(次子馬國良、三子馬遂良)。為中旗正旗官。1912年10月加入中國國民黨。民國北洋政府甘肅提督。北洋陸軍大將銜。
  清末時期,1886年馬占鰲病故于河州家中,馬安良遂以長子游擊銜接替父職,擔任了這支回族武裝的新指揮官。又帶領馬隊歸屬于董福祥所指揮的甘軍部隊(后改編為新軍武后軍),跟隨董軍在京師一帶受到鍛煉、發(fā)展。1900年八國聯(lián)軍進犯津、京,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逃離北京,遂率眾護駕。親自掌舵,護駕過河,搏得了慈禧的賞識,從而躋身正規(guī)官軍的行列。步步升遷,爬到了總兵和提督大員的高位。
  民主革命時期,在1911年的辛亥革命運動中,組建精銳軍(俗稱西軍)武裝集團,率部鎮(zhèn)壓陜西和寧夏的民軍,反對共和。由其三子馬廷勷任分統(tǒng)。組織了一支有步兵5000、騎兵1000共24個營旗的隊伍,鎮(zhèn)壓革命。1912年民國告成后,又轉而支持革命黨。轉而依附北洋軍閥袁世凱,4月被北洋政府任命為甘肅精銳軍統(tǒng)領兼甘肅提督。10月任中國國民黨甘肅支部長、12月30日被授予陸軍大將軍銜。1915年12月23日被策封為一等男爵。以西軍為資本,擁兵自重,操縱甘肅省省政,成為民初甘肅省的“太上皇”。后來北洋勢力控制甘肅,皖系人物張廣建督甘之后,才被迫返回河州老家。
  1920年因病去世,終年66歲。生有5子。
  長子:馬廷輔,不詳。
  次子:馬廷佑,不詳。
  三子:馬廷勷,字少翰,乳名七五,人呼“三少君”,自幼在西軍掛職,依靠家族勢力曾選拔貢,舉孝廉方正,接統(tǒng)西軍武裝集團。任北洋政府總統(tǒng)府侍從武官,歷任甘肅甘涼道尹、涼州鎮(zhèn)總兵和鎮(zhèn)守使。1926年馮玉祥率國民軍入甘后,涼州鎮(zhèn)被撤銷,所部老西軍被改編為國民軍第27師,任師長。1929年12月底被馮玉祥部在河南焦作殺害,時年40歲。
  四子:馬廷賢,輔助三兄馬廷勷接統(tǒng)西軍武裝集團。一度率殘部為匪,禍害地方,不久即告敗滅而在政治舞臺上消失。馬占鰲家族在蔭襲三代后,苦心經(jīng)營起來的回族封建武裝小集團“西軍”,最終也瓦解消失了。全國解放后,1962年在家鄉(xiāng)被臨夏縣人民政府處決。
  五子:名不詳,綽號“瞎五”。
  馬安瀾上將
  馬安瀾(1916-——),又名馬青海,遼寧省遼中人。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第十期步兵科、陸軍大學第十八期、三軍聯(lián)合大學畢業(yè)。美國陸軍指揮參謀大學結業(yè)。國民革命軍陸軍總司令部總司令。國民革命軍二級陸軍上將銜。
  土地革命戰(zhàn)爭時期,1936年任中央軍校第一分校軍士教導總隊第七隊少尉隊副。西安事變發(fā)生時,任蔣介石侍衛(wèi)班長。幫助蔣介石翻越華清池高墻,潛入驪山。由于“護駕”有功,一直被蔣介石呼為“馬班長”享有優(yōu)待。1937年任中央軍校第一分校第十四期四總隊1大隊3中隊中尉隊副,后升任中隊長。
  抗日戰(zhàn)爭時期,1939年任該中央軍校第一分校第十六期11總隊區(qū)隊長。1941年入陸軍大學第十八期。畢業(yè)后,任國民革命軍第5軍45團參謀主任。
  解放戰(zhàn)爭時期,1946年10月任國民革命軍第5軍第45團上校參謀長。1948年任第79軍96師287團團長。在河南永城與中國人民解放軍作戰(zhàn),所部被圍殲后,只身逃回南京。1949年任第5軍45師副師長。同年底兵敗撤退去臺灣。
 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,在臺灣軍界長期任職。1956年任第10師副師長,后任師長。1960年任第2軍軍長。1962年初晉為陸軍中將,后調(diào)金門防衛(wèi)司令部副司令。1965年10月任第2軍團司令官。1969年7月任金門防衛(wèi)司令部中將司令官。1972年5月任陸軍總司令部副總司令。1975年3月任陸軍總司令部總司令,晉升二級陸軍上將。1976年當選為國民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。1978年6月調(diào)任“參謀本部”副總參謀長兼執(zhí)行官。1981年當選為國民黨第十二屆中央委員。1981年12月調(diào)任“總統(tǒng)府”參軍長。1986年改任“總統(tǒng)府”戰(zhàn)略顧問委員會委員。
  馬紀壯上將
  馬紀壯(1912-2003),字伯謀,直隸(今河北?。┠蠈m縣人。畢業(yè)于河北工學院電機科。1934年畢業(yè)于青島海軍軍官學校航??频谝黄?。受訓于“革命實踐研究院”及三軍聯(lián)合參謀大學第二期。國民革命軍海軍副總司令、空軍副總司令、聯(lián)勤總司令。國民革命軍海軍上將銜。
  抗日戰(zhàn)爭時期,1934年后任國民革命軍海軍尉官。1942年擢任國民黨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侍從。1944年赴美國邁阿密海軍訓練團受訓,并在古巴美國關塔那摩基地學習戰(zhàn)術。
  解放戰(zhàn)爭時期,1946年在古巴美國關塔那摩基地學習訓練期滿后,接收美國贈予的“太康號”返國,歷任艦長、艦隊參謀司令,海軍總部參謀長等職。1949年隨國民軍兵敗去臺灣,任“海軍副總司令”。
 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,長期在臺灣軍界任職。1952年升任臺灣國民軍“海軍總司令”。1954年奉調(diào)“國防部參謀次長”。1955年派任“國防部副部長”。在舟山戰(zhàn)爭中,蔣介石派副總參謀長郭寄嶠任海軍代副總司令、馬紀壯任空軍副總司令、王叔銘到舟山協(xié)助石覺實施撤軍行動;派蔣經(jīng)國監(jiān)視整個過程。1959年晉級海軍二級上將,出任聯(lián)勤總司令,旋調(diào)任副參謀總長兼執(zhí)行官。1965年回臺灣任“國防部”副部長兼“國家總動員委員會副主任委員”。1972年“出使”泰國。1975年回臺灣任“中國鋼鐵公司”董事長。“中鋼”在其領導下,從實施目標管理、全面管系統(tǒng)、責任中心制度到全面計算機化,從鋼鐵生產(chǎn)者到鋼材供應者,從追求成長到提升企業(yè)形象,不但從荒蕪中長成一棵鋼鐵大樹,也促進臺灣鋼鐵產(chǎn)業(yè)升級,而且于回饋社區(qū)、推行環(huán)保工作上不遺余力。1978年調(diào)任國民黨“行政院秘書長”,未久轉任“總統(tǒng)府秘書長”。1979年10月5日時值蔣經(jīng)國就任“總統(tǒng)”一周年之際,應蔣經(jīng)國的邀請,參加中秋茶會。1980年8月16日以“總統(tǒng)府秘書長”的身份陪同蔣經(jīng)國蒞臨電子所與機械所參觀。1981年國民黨中央成立了由嚴家淦、黃少谷、馬紀壯等黨政軍負責人和學者專家共65人組成的“三民主義統(tǒng)一中國設計委員會”。1984年5月“入閣”,任政務委員。1985年被派往日本任亞東關系協(xié)會駐日代表,至1990年1月卸任。歷任國民黨第八、十三屆中央委員,并任十一屆四中和十二屆二中全會中央常務委員,參與中樞黨政決策。
  2003年因病在臺灣逝世,享年91歲。
  馬濟上將
  馬濟(1888-1927.4.17),回族,字慎堂,祖籍陜西省扶風縣人(其祖清嘉慶年間因事充軍至廣西并落籍,其父馬殿勛與陸榮廷為結拜兄弟),出生于廣西省(今壯族自治區(qū))百色縣(今市)城關鎮(zhèn)。早年在百色讀過三年私塾,但身體魁梧,氣力過人,擅武術。直魯聯(lián)軍第15軍軍長。追贈軍陸軍上將銜。
  民主革命時期,1908年20歲時到龍州投陸榮廷部拜為義父,被送入廣西講武堂受訓,任陸榮廷的隨身副官。1915年升為廣西游擊營營長,參與討袁軍機。4月11日被北京政府授予陸軍少將銜。1916年3月廣西宣布獨立,成立武衛(wèi)軍,任總司令,出省援助湘南護國軍。7月隨陸赴廣東驅逐龍濟光,任廣東陸軍第1軍總司令兼石井兵工廠廠長。1917年隨粵桂湘護法聯(lián)軍入湘,連克衡陽、長沙、岳州。1918年退守郴州。1921年粵軍入桂討陸,隨陸榮廷逃往上海。1923年得吳佩孚支持,在湖南重建武衛(wèi)軍,任兩湖巡閱使署參謀長,接應陸榮廷逃出桂林,并護送到上海。
  大革命時期,1924年10月授北京將軍府拯威將軍。1926年北伐軍進軍兩湖,武衛(wèi)軍投誠,便逃到上海居住。1927年出任直魯聯(lián)軍第15軍軍長,赴安徽定遠縣與北伐軍作戰(zhàn)。
  1927年4月17日兵敗被安徽定遠紅槍會擊斃,時年39歲。同年7月被北京政府追贈陸軍上將銜。  
馬步芳上將
  馬步芳(1903-1975),回族,字子香,經(jīng)名胡賽尼,甘肅省河州(今臨夏自治州)積石山縣(今保安族東鄉(xiāng)族撒拉族自治縣)別藏鄉(xiāng)人。少時入寺學經(jīng),后隨父(馬麟仲)到西寧國民學校讀書。民國初期青海大軍閥,國民革命軍第40集團軍總司令,西北軍政長官。國民革命軍陸軍上將銜。積極參加反共內(nèi)戰(zhàn),1948年被中共中央列入、毛澤東主席圈定的“國民黨43名戰(zhàn)犯”(第40號戰(zhàn)犯)之一。
  民主革命時期,1915年進入軍界馬麒部,任甘邊寧海鎮(zhèn)守使署一等參謀,繼任巡防馬隊第一營幫帶(副營長)。1919年娶馬朝選之女海力買為妻。1920年生一子取名繼援。同年馬麒將寧海軍擴編為20個營,任騎兵第15營管帶,后改編為騎兵第1營,駐防巴燕戎。
  大革命時期,1925年國民軍入甘,排擠甘肅八鎮(zhèn)地方勢力,馬麒為防國民軍,提升為寧海軍騎兵團團長。3月率部開赴青海民和享堂,把守蘭州進入青海的門戶。后看國民軍次第剪除隴東鎮(zhèn)守使張兆鉀、隴南鎮(zhèn)守使孔繁錦、河州鎮(zhèn)守使裴建準等部,馬麒為保存實力,10月上旬撤到化隆。
  土地革命戰(zhàn)爭時期,1929年任暫編第26師77旅旅長。1930年任獨立第9混成旅旅長,第9軍暫編第1師師長。1931年出兵河西投靠蔣介石,任國民軍第9師師長兼任青海蒙藏文化促進會理事長,8月兼任青海省政府委員。1933年6月任青?;亟探逃龠M會委員長。1934年3月率部回青海任為新編第2軍軍長。1935年后奉蔣介石之命,率部多次“圍剿”長征的中國工農(nóng)紅軍,6月任青海省政府成立保安處處長。1936年8月任代理青海省政府主席兼西北剿匪第二防區(qū)司令。10月紅四方面軍第5軍、第9軍、第30軍等部,組成西路軍,從靖遠強渡黃河,一舉突破馬步青部韓起祿旅防地,沿河西走廊節(jié)節(jié)推進。奉蔣介石命配合馬步青騎5師堵?lián)艏t軍,致使紅5軍、紅9軍主要領導大部分壯烈犧牲,高臺紅軍傷亡殆盡。紅軍余部1000余人乘夜突圍進入新疆戈壁沙漠。河西戰(zhàn)役結束后,被俘紅軍押抵西寧后,慘遭活埋和屠殺的逾1000余人,大部分女兵被“賞”給官兵做妻妾,3000余人被押送到循化、化隆一帶做苦力。1937年5月紅9軍軍長孫玉清在酒泉文殊廟被俘,押送西寧后下令秘密殺害。1937年任青海禁煙委員會委員長兼國民軍第82軍軍長。
  抗日戰(zhàn)爭時期,奉令派馬彪部東下抗日,在山西運城,河南淮陽,皖北的壽縣、風臺等地重創(chuàng)日軍。1938年任國民黨青海省黨部主任委員。同年派喇平福去果洛強征草頭稅,激起康賽和康干部落反抗,擊斃駐軍數(shù)十人。遂派騎兵第2旅兩個團去屠殺藏民1000余人。1940年后對玉樹、同仁、同德藏民和哈薩克牧民進行了殘酷壓榨。同年任青海地方行政干部訓練團團長。1943年擠走馬步青取得騎5軍軍權,蔣介石將騎5軍和82軍合編成第40集團軍,任總司令。1945年任國民黨中央監(jiān)察委員。
  解放戰(zhàn)爭時期,1946年為了全面控制青海的貿(mào)易、工礦、畜牧、金融等。1947年3月奉蔣介石之命,派馬繼援率82軍整編成的82師開赴隴東,在平?jīng)觥幙h、正寧、西峰鎮(zhèn)、慶陽、合水布防,進攻解放區(qū)。1948年5月在青海擴編新軍,下令在青海農(nóng)業(yè)區(qū)強征新兵1萬名,在牧區(qū)征馬1萬匹開赴前線,在平?jīng)觥⑽鞣彐?zhèn)強征新兵2.5萬多人阻擊解放軍西進。1949年5月被國民黨任命為代理西北軍政長官。8月赴廣州參加西北聯(lián)防軍事會議,此時解放軍已包圍蘭州。24日到西寧遙控指揮馬繼援固守蘭州。蘭州戰(zhàn)役慘敗后攜眷逃往重慶,旋逃往臺灣。不久預感到住臺灣會有后患,便以3000兩黃金賄賂蔣介石一個親信,取得了出國護照,經(jīng)香港逃往海外做寓公去了。同年10月臺灣國民黨政府行政院第52次會議以擅離職守,決定缺席給予“撤職議處”處分。
  1949年從臺灣出逃后,先寓居于埃及首都開羅。1956年移寓于沙特阿拉伯吉達。1957年8月被臺灣當局電授任命為臺灣駐沙特阿拉伯大使*。1961年8月被免職后,僑居沙特阿拉伯吉達。
  1975年7月31日病逝于沙特阿拉伯吉達,終年72歲。
  *附注:從“青海王”到“流氓大使”
  1949年5月23日,國民黨政權在大陸大崩潰之際,馬步芳拾起蔣介石送給“西北軍政長官”帽子,從西寧趕到蘭州赴任。在西北野戰(zhàn)軍強大的攻勢面前,“馬家軍”狼狽逃竄。9月初眼看就要被圍殲就擒的時候,便攜帶大小妻妾和一群隨從,還有數(shù)百萬美元和金銀財寶,從西寧坐飛機逃到重慶,后經(jīng)香港亡命海外,到埃及首都開羅當起寓公。
  1956年5月,得悉中國和埃及即將建立外交關系的時候,旋又跑到沙特阿拉伯。蔣介石聽說馬步芳到了沙特阿拉伯后,沙特國王還曾請他吃過飯,以為他同沙特王室有交情。于是在1957年的8月任命為駐沙特阿拉伯的“大使”。這樣的任命在臺灣來說,也是很荒唐的。馬步芳被臺灣外交界稱為“文盲大使”。土匪出身的馬步芳連臺灣“外交部”的文電內(nèi)容都看不懂。所以對臺灣的文電概不辦理,只在上面畫個圈,任由下屬去辦,從不過問。還在人前自吹懂阿拉伯語,其實只會背誦幾句古蘭經(jīng),阿拉伯人也不一定聽得懂。不過他自有一套應付的辦法:不參加任何外交活動,連沙特阿拉伯的國慶活動也不參加,守著自己的小天地。但作威作福、弄權玩術的那一套卻沒有改變。為此把原青海省警備副司令馬耀宗作為使館的保衛(wèi)官,把守使館的大門。
  自從當上了“大使”,臺灣“外交部”遭到來自各方的責難和壓力,遂于1959年派出了老資格的職業(yè)外交官宋選銓去沙特阿拉伯出任參贊,以便“督察”館務??上攵?,馬步芳怎么能容忍有人來督察他的“館務”,無盡的矛盾和沖突隨之而來。不久就發(fā)生了“七姨太事件”。這個事件成為馬步芳同宋選銓沖突的一個爆發(fā)點。
  馬步芳1949年從青海帶出來的那群妻妾中,排行第七的姨太太叫馬月蘭,據(jù)說是他的堂侄女,時年20多歲,到沙特后漸漸失寵了。馬步芳懷疑她有外遇,整天辱罵、毆打,甚至想把她置于死地。馬月蘭不堪摧殘,決心尋求一條生路。1961年1月偷偷跑到宋選銓家避難、求救,想請宋選銓為她辦個護照和機票,以便逃出虎口前往臺灣。不料此事被馬步芳的爪牙所偵悉。馬步芳火爆三丈,指責宋選銓拐騙了他的姨太太,揚言要把宋選銓和馬月蘭活埋在使館的后院里,接著就帶領“警備副司令”馬耀宗等人采取行動。
  1961年3月23日的下午,沙特阿拉伯首都吉達的高級住宅區(qū),突然響起咚咚的砸門聲和狂叫聲。臺灣駐沙特阿拉伯的“大使”正在指揮打手,攻打下屬“使館”參贊宋選銓的家門。打手們用棍棒猛砸宋家的大門,狂呼要宋家交出人來。宋選銓一面打電話報警,一面在陽臺上大聲呼叫:“有歹徒要殺人啦!”不久兩輛警車趕到出事現(xiàn)場,當場逮捕了幾名打手,當又拿出手銬準備拘捕在場的指揮者時,馬步芳趕緊拿出外交官證件,表明“大使”身份后溜之大吉。這件事迅速傳開,成為吉達市報刊上的大新聞。傳到臺灣,一片嘩然。有報紙干脆給他兩頂帽子:“流氓大使”加“文盲大使”。
  宋選銓雖然處境困難,但可以利用外交特權,求助于沙特阿拉伯當局的保護,后來又在友人的幫助下,宋選銓全家以及那位七姨太,1961年4月12日秘密地離開了吉達,回到臺灣。
  馬月蘭一到臺灣就把馬步芳告到了“立法院”和“監(jiān)察院”,把他在沙特阿拉伯的丑態(tài)徹底曝光,引起全島的轟動。臺灣當局不得不于1961年8月宣布免除其大使職,并決定召回法辦。但馬步芳拒不回臺灣,賴在沙特阿拉伯吉達當寓公,后來索性加入了沙特阿拉伯的國籍,最后客死在異國他鄉(xiāng)。
  馬繼曾上將
  馬繼曾(——-1916.2.29),回族,甘肅省河州(今臨夏市)人。北洋中央陸軍第6師中將師長,第一路軍司令官。卒后被北洋政府追贈為陸軍上將銜。
  清末時期,歷任河南巡房營統(tǒng)帶,北洋新建陸軍第6鎮(zhèn)(師)第11協(xié)(旅)第21標(團)標統(tǒng)。1911年任第11協(xié)協(xié)統(tǒng)。
  民主革命時期,1912年民國成立后,歷任北洋陸軍第6師第11旅旅長,并署河南省南陽鎮(zhèn)總兵,南陽鎮(zhèn)守使,10月6日被北京政府授予陸軍少將銜。1913年7月22日晉升為陸軍中將銜。9月升任北京中央陸軍第6師師長。1914年5月任駐北洋軍江西第6師師長,兼署贛北鎮(zhèn)守使。1916年北京政府統(tǒng)率處決定對滇軍分三路(四川方向第二路軍,張敬堯為司令官。曹錕為總司令,負責組織前方作戰(zhàn))進兵,遂奉袁世凱之命出任西方向第一路軍司令官,率領北洋陸軍第6師、第3師、第20師各一部及部分混成旅3.9萬人,向湘西、四川開進,征討云南、貴陽護國軍。1月率部至湘西,沿途燒殺搶掠,民怨沸騰,群起堵截,進兵更為遲緩。袁世凱惱羞成怒之下,遂迭電催促第1路軍司令督率第6師主力等各部兼程。但所部在黔湘邊境連連敗北,頻遭袁世凱的訓斥,深感失寵的威脅。
  1916年2月29日在湖南省麻陽縣辰溪兵敗,深恐難以向袁世凱交差,遂在辰溪軍中羞憤服毒自殺。同年3月6日,袁世凱為掩飾其敗績,穩(wěn)定軍心,發(fā)布策令表彰:“該中將……憂憤成疾,軍中暴卒”。并追贈為陸軍上將殊銜,從優(yōu)議恤,頒發(fā)治喪銀1萬元。1915年12月23日被策封為一等子爵。
  馬鴻逵上將
  馬鴻逵(1892-1970),回族,字少云,甘肅省河州(今臨夏市)韓家集陽洼山村人(為起義將領馬鴻賓之堂弟)。蘭州陸軍學校畢業(yè)。早年加入中國同盟會。民國初期青海大軍閥,革命革命軍第17集團軍總司令,西北軍政副長官、西北行轅副主任。國民革命軍陸軍上將銜。積極參加反共內(nèi)戰(zhàn),1948年被中共中央列入、毛澤東主席圈定的“國民黨43名戰(zhàn)犯”(第39號戰(zhàn)犯)之一。
  民主革命時期,1912年寧夏新軍都統(tǒng),1914年至1917年任袁世凱、黎元洪的侍從武官。1919年,馬鴻逵升任第五混成旅旅長。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戰(zhàn)爭中,被曹錕、吳佩孚任為騎兵總指揮,率部開往熱河。馮玉祥發(fā)動北京政變,表示順從,被委任為國民軍新編第7師師長,駐防寧夏的金積、靈武。
  大革命時期,1926年9月馮玉祥五原誓師,響應南方北伐,所部擴編為國民聯(lián)軍第4路軍,任總司令。1927年初又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2集團軍第1方面軍第4軍,任軍長。1929年投靠蔣介石。1930年5月中原大戰(zhàn)爆發(fā),馮玉祥、閻錫山聯(lián)合反蔣。被蔣介石將所部擴編為討逆軍第15路軍,并封為總司令,1931年1月被調(diào)往河南,參與對鄂豫皖革命根據(jù)地的進攻。1933年初正式就任寧夏省主席,1936年9月加授陸軍上將銜。
  抗日戰(zhàn)爭時期,任第8戰(zhàn)副司令長官兼第17集團軍總司令。
  解放戰(zhàn)爭時期,1945年12月任西北軍政副長官、西北行轅副主任。1949年8月中旬接到蔣介石自重慶發(fā)來的密電,令其飛往重慶,參加緊急軍事會議。寧夏解放后,在重慶稱病不出。10月13日逃到臺灣,初任為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會委員。11月國民黨監(jiān)察院伙同山西省一些監(jiān)察委員提出了彈劾案,遂受到臺灣“國防部”次長郭寄嶠及馬步芳父子的指控“與馬步芳互相傾軋”,“貽誤戰(zhàn)機”喪失防地,要他對西北敗局負責,不久被“撤職查辦”。在臺灣受到“彈劾”,由原來的一品大員已成寄人籬下,感到在臺灣無容身之地,慨嘆說:“敗軍之將,雞犬不如!”深感長期住在臺灣,后果不堪設想,決定出走。首先以四姨太劉慕俠看病為由,將四姨太劉慕俠遷往香港。隨后又借口赴香港探病人,向陳誠請假,一去不返。1953年又從香港攜帶家眷飛往美國三藩市(舊金山)居住,后來長期寓居洛杉磯。赴美之后,蔣介石曾屢次電召,始終未予理睬。在美國雖然生活富足,但妻妾爭風,子孫不睦,令其晚年極為痛苦。
  1970年1月14日病逝于美國洛杉磯市郊,終年78歲。
  長子:馬敦厚,歷任國民革命軍陸軍騎兵第10師師長、陸軍騎兵第10軍軍長。隨父去臺灣。
  次子:馬敦靜,歷任陸軍第81軍軍長、寧夏兵團司令長官、代理寧夏政府主席。隨父去臺灣。
  三子:馬敦仁(少亡)。
  女兒:馬銀蓮,與青海馬步榮(馬麟之子,馬步援之兄,均在青海國民革命軍任軍職)婚配。
  馬聯(lián)甲上將
  馬聯(lián)甲(1865.2.3-1924),江蘇省東海人。1898年中武進士。清末及民初將領。民國北京政府安徽軍務督辦、安徽省省長,皖系軍閥。北洋政府陸軍上將銜。
  清末時期,任清廷武衛(wèi)右軍右路軍統(tǒng)領。1910年令婺源駐軍為他開采掘硯石,由于不知硯史,又無百姓支持,除掘取一些殘石外,也沒有正規(guī)開采。
  民主革命時期,1912年民國成立后,任安徽第1師師長,駐軍安徽省阜陽。1913年二次革命時,率安徽第1師南下鎮(zhèn)壓討袁軍,1月28日被北洋政府授予陸軍少將銜,8月9日晉升為陸軍中將銜。1915年12月23日被袁世凱策封為一等男爵。1918年任皖南鎮(zhèn)守使、第1混成旅旅長。1921年6月2日,安徽法專學生會同一師、一中等校學生集合前往省議會請愿,要求當局增加教育撥款,發(fā)展教育事業(yè)。安慶衛(wèi)戊司令(馬聯(lián)甲)調(diào)來軍隊,毆打學生代表,沖擊請愿隊伍,致使39名學生重傷、205名學生輕傷,其中兩名重傷學生姜高琦、周肇基先后不治身亡,釀成震驚安徽全省的“六·二”慘案。事件發(fā)生當晚,光明甫校長即趕赴省議會,面對馬聯(lián)甲的槍口,大義稟然,怒斥軍閥暴行。1922年任安徽軍務督辦(督軍),同年底兼署安徽省省長。1923年參加了浙江戰(zhàn)爭(又稱“齊盧之戰(zhàn)”)。同年截留中央稅款達400余萬,安徽各界人士成立“安徽省國民救國大會”,提出“驅逐殺人放火的馬聯(lián)甲”的口號。10月15日被授予將軍府聯(lián)威將軍銜。
  大革命時期,1924年9月7月被北洋政府授予陸軍上將銜。第二次直奉戰(zhàn)爭后,被迫下臺離皖,遷居上海。
  1924年在南京病逝,終年59歲。
  馬福祥上將
  馬福祥(1876-1932),回族,字云亭,甘肅省河州(今臨夏市)韓家集鎮(zhèn)陽洼山村人,祖父馬泰,馬千齡之四子,馬鴻逵之父。1882年6歲入清真寺誦經(jīng)。1884年8歲入私塾讀“四書”、“左氏春秋”。北洋袁世凱政府寧夏鎮(zhèn)總兵,北洋政府寧夏護軍使。北洋政府陸軍上將銜。
  晚清時期,1890年娶雙城鄉(xiāng)紳女載德為妻。1895年春與兄馬福祿招募士勇200名,稱安寧軍,任為騎兵管帶,歸河州鎮(zhèn)總兵湯彥和節(jié)制,后編入簡練軍。1896年赴省參加考試以第二名中武舉人。1897年春進京駐防薊州。1899年統(tǒng)率馬步7營,駐防山海關。1900年八國聯(lián)軍入侵北京,率軍擔任兩宮護衛(wèi),隨慈禧西逃西安有功。1901年補為甘肅靖遠協(xié)副將,奉命回靖遠駐防。1903年調(diào)任甘肅莊浪協(xié)鎮(zhèn)守使。1904年調(diào)任陜甘督標中協(xié)。1905年升任西寧鎮(zhèn)總兵,不久又兼阿爾泰護軍使。1909年升允將部分新軍編制改編為常備軍,任步兵第二標標統(tǒng)兼代巴里坤鎮(zhèn)總兵。是年冬任西路巡防隊統(tǒng)領,駐防蘭州。與彭英甲共同發(fā)起創(chuàng)辦“光明火柴有限股份公司”。
  民主革命時期,1911年武昌起義后,陜甘總督長庚命其募兵攻陜,遂以“甘民窮苦,不任兵革”為辭,按兵不動。清帝退位時,聯(lián)名通電承認共和,任甘肅臨時議會議員。1912年4月袁世凱政府任命為阿爾泰護軍使,因不愿離甘未就任。5月又任命為西寧鎮(zhèn)總兵,因馬安良極力反對,亦未赴任。7月14日袁世凱政府復令以西寧鎮(zhèn)總兵兼署西寧辦事大臣,但仍未蒞任。8月21日袁世凱政府又任為寧夏鎮(zhèn)總兵,節(jié)制隊拉善、烏審、鄂托克三旗,授陸軍中將銜,授二等文虎章。寧夏得黃河灌溉之利,素稱塞上江南,即率昭武軍13營計2500余人赴任。辛亥革命后,袁世凱以“智勇兼?zhèn)?rdquo;,特改任寧夏鎮(zhèn)總兵為寧夏護軍使。1917年授予陸軍上將軍銜。1920年7月被任為綏遠都統(tǒng)。1922年7月被授予將軍府祥武將軍。
  大革命時期,1924年12月孫中山北上,在北京謁見孫中山,表示歡迎孫中山的領導,被任為西北邊防會辦。1925年國民軍革命進入甘肅,遂要求國民軍收編其子侄(馬鴻逵、馬鴻賓)部隊。蔣介石任國民黨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后,赴南京晉見蔣介石,痛陳時弊,為蔣器重,被任以軍事委員會委員。
  土地革命戰(zhàn)爭時期,1928春在國民黨二中全會上,被選為中央執(zhí)行候補委員和國民黨政府委員,同年又兼任北平政治分會委員、開封政治分會委員、水利委員會委員、賑務委員會委員、編遣委員會委員、故宮博物院理事、蒙藏委員會副委員會長等職。在北平及甘、寧、青等地興辦回民學校60余所,組織完成伊斯蘭教漢文譯著30余種。1929年任青島市市長。1930年調(diào)任安徽省政府主席。9月又調(diào)任蒙藏委員會委員長,提出消除各民族間的隔閡,發(fā)展各民族教育,開發(fā)蒙藏教育。1931年12月22日在國民黨四大第八次會議上,當選為國民黨中央執(zhí)行候補委員。1932年2月因心臟病辭去蒙藏委員會委員長職務,到天津休養(yǎng),將公務之余和患病期間手札整理成冊,撰寫家書《訓誡子侄書》。5月馬鴻逵因督戰(zhàn)不力,引起蔣介石不滿,示意劉峙重兵包圍信陽馬鴻逵總部。得報抱病赴漢口面見蔣介石說情。因救子心切身染時疾,舊病復發(fā),馬鴻逵聞訊急赴漢口探視,遵醫(yī)囑轉北平協(xié)和醫(yī)院治療。車至北平南郊琉璃河,忽然痰喘交加。
  1932年8月18日不治在北平協(xié)和醫(yī)院去世,終年56歲。20日葬于北平阜成門外三里河。主持編著有《朔方道志》、《蒙疆紀要》、《青島工潮經(jīng)略》、《訓誡子德書》等多種著述。
  子:馬鴻逵,革命革命軍西北軍政副長官、西北行轅副主任。國民革命軍陸軍上將銜。
  侄:馬鴻賓,國民革命軍第17集團軍副司令、第八戰(zhàn)區(qū)副司令長官。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銜。